德国汽车工业正经历深刻转型,多家巨头企业因市场需求疲软及新能源转型压力宣布大规模裁员。大陆集团裁员超1万人并关闭5座工厂;博世集团裁员近15000人;西门子裁员超6000人;蒂森克虏伯钢铁裁员11000人;采埃孚计划在德国裁撤最多1.4万个岗位;梅赛德斯-奔驰计划2027年前削减数千岗位;大众集团拟裁员约4.8万人并关闭三家本土工厂。不完全统计显示,此次调整波及超10万人。截至2025年6月30日,德国工业总雇用人数为542万人,较一年前减少2.1%,共裁减约11.4万岗位。
美国企业也在德国实施裁员:博格华纳计划在南黑森州裁减约500人,电池技术中心裁员40%,工厂裁员45%;福特宣布将在德国科隆电车工厂裁员多达1000人,并从2026年1月起改为单班制生产,拟于2027年底前在欧洲裁员4000人,其中科隆工厂行政与研发部门将裁撤2900人。福特电动车业务第二季度亏损13亿美元,拖累整体盈利。
德国工业营业额已连续第八个季度下降,第二季度同比下滑2.1%。曾被誉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GDP连续两年负增长。其制造业长期依赖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出口模式,但在新能源汽车转型中步伐滞后。相比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超65%,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连续十年居全球首位。2025年1-8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量达893万辆,同比增长34%。比亚迪、吉利等企业在充电技术、混动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产业整体升级。
德国汽车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反映出传统内燃机时代红利消退,面对全球电动化趋势,原有技术优势不再构成护城河。供应链本地化、技术迭代速度和政策支持等因素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