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00首,附诗词解释与赏析(三)建议收藏

   日期:2025-09-07    作者:5mkmw 移动:http://mipe.zybear.com/mobile/quote/612.html
图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鞭炮声里,一年又过去了,人们喝着屠苏酒,迎来了温暖的春天。大年初一的早上,太阳刚出来,家家都把门上的旧桃木板摘下来。换上新的,企盼新年能有好运气。

这首诗首句写除旧,紧扣题目,渲染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次句写迎新时人们的活动。第三句一语双关.既指阳光普照万户,又暗示政治上辞旧迎新的新气象。最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千古名句,颇受后人的喜爱。

全诗洋溢着辞旧迎新的喜悦之情,歌颂了新法的胜利实行。

图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和瓜洲只被一道长江隔开,从瓜洲到南京只隔着几重山。春风又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乡呢?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第一句写从京口渡江,顷刻就到达了瓜州。这是因为诗人的心情愉悦,才会觉得舟行迅疾。第二句涌起对南京家的眷恋。第三句描写了江南春意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诏回京的欣喜之情相吻合。此句中的“绿”字用得极巧妙,不仅表明了“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可谓恰到好处。最后一句抒发了诗人的无限乡愁。

图片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北陂杏花》

池塘中的春水环绕着杏花,花与水中的倒影各有千秋。即使被春风像雪一样吹落,也胜过落在南边小路上被碾作尘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将北陂杏花与南陌杏花作对比,突出北陂杏花的超凡绝尘,以北陂之花自比,象征诗人刚毅耿直、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全诗融情于景、即景抒情,语言平实而意味深长。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中”。

图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又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时他又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竹林外边有几枝桃花开了,先感觉到春天江水温暖的是戏水的鸭子。萎蒿长满地.而芦笋才长出幼芽,河豚就要随春水来到江中了。

这是苏轼为朋友惠崇画的《春江晚景》所写的诗,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诗中先介绍了画面的主角——在江中戏水的鸭子,以及作为背景的竹子、桃花、萎蒿、芦芽等。看到鸭子戏水江中,诗人不由得想到,河豚该逆水而上了。本诗通过诗人的生花妙笔,展现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图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从侧面看,奇峰陡峭。随着远、近、高、低视角的转换.山的形态也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置身在这深深的山里。

此诗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游庐山时在西林寺的题壁诗,是一首咏赞庐山景色的短诗。前两句写景:庐山峰峦重叠、千姿百态,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后两句写诗人由自然景色所引出的感悟:只因自己置身于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面貌。

诗人用通俗却又富有诗意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千古至理,可谓用心良苦。

图片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宋·苏轼《花影》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能被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花影,表达诗人壮志未酬却无可奈何之情。前两句写想把花影扫除却不能成功,语句诙谐、充满童趣、有无理面妙的趣味。后两句写出日落月升的光影变幻,寓情于景、将内心情感转变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整首诗含蓄蕴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

图片

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

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

——宋·苏轼《骊山三绝句》

取得成就应该善于保持已成的功业,但是先前的帝王却依仗着天下太平大兴土木,让骊山的百姓苦不堪言,秦代的阿房宫刚被烧毁,唐代的华清宫又建起来了。

诗的上联写帝王取得成功后就要善于保持已有的基业,可是前代的帝王却依仗着天下太平,大兴土木。下联举实际例子,秦代阿房宫、唐代的华清宫,可见历朝统治者往往如此。诗人借古讽今,希望当朝统治者不要如此骄奢淫逸,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诗人寓庄于谐,耐人寻味。

图片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黄庭坚《牧童诗》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和书法家。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诗人骑牛路过山村,听到牧童清脆的笛声,羡慕他的安闲自在。后两句议论,感叹为名利奔波的人反倒不如牧童生活得悠闲。赞颂牧童安闲恬淡的生活,委婉批评了那些受名利驱使的人。

图片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宋·张耒《夜坐》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

寂静的前庭空无一人,只有秋月仍旧明亮。夜里的清霜将要落下,空气中也充满了清朗的气息。梧桐树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树上的梧桐叶迎风摇摆,发出了些许声音。

这是一首秋夜即景诗。通过描写寒冷秋夜里的梧桐树,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悲壮之情。上联以“月明”、“气清”烘托清冷的气氛;下联寓情于景,以秋末梧桐树叶仍瑟瑟作响表达自己壮志未酬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苍凉悲壮,通过它们的不惧风寒,衬托自己的孤高品格。

图片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宋·李纲《病牛》

李纲(1083—1140).字伯纪,谥“忠定”。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宋代政治家和民族英雄,有《梁溪集》。

拉犁耕地千亩万亩,装满粮仓千仓万仓,劳苦功高无人赞赏,精疲力尽无人感伤。但只要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身体病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第一句以两个“千”字写出牛的贡献之大,也点明牛是积劳成疾。第二句使用反问,表现病牛无人照料的悲惨及诗人对此现象的愤慨。但是三四句笔锋一转,以牛的口吻发言,表明它对此心甘情愿、并无怨言。

诗人以病牛自喻,表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抒发他强烈的爱国热忱。

图片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更多诗词类文章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创作不易,喜欢的话,请关注收藏分享吧。


(共100首,今天的20-30首)敬请关注其他。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