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最新流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11.9%,患病人数超过1.4亿。作为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运动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有效降低血糖,因此,积极有效的运动对于广大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
运动可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改善血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短期内可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体脂(尤其是腹部脂肪);长期可延缓糖尿病进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改善骨骼肌,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心理健康,带来心血管获益及结局的改善。
运动处方的制定
运动处方的制定者须为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出具运动处方需基于FITT原则:即运动频率、强度、时间、方式。
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
中等至较大强度(基于“轻松”到“吃力”的主观感受);每周≥5天、每次≥30分钟或150分钟/周;可进行持续性、有节奏的、动员大肌肉群的运动,如快走(每分钟120-140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快走是最安全的运动形式。2型糖尿病患者不应间隔2天以上不进行有氧运动,否则运动改善胰岛素的作用会降低。
·抗阻训练
2-3次/周,隔天进行;达到接近疲劳的状态;最好进行8-10个不同动作的练习,每个练习10-15次,重复1-3组,如俯卧撑、弹力带等。研究显示,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的方式比单独进行某一种运动可更好的改善血糖控制。
·柔韧性训练
≧2-3天/周;拉伸至感觉紧张或轻度不适;静态拉伸10-30s,每个动作重复2-4次,如太极拳、瑜伽等。
建议糖尿病患者进行柔韧性训练,并且不能替代其他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因为柔韧性训练不影响血糖或胰岛素活性。
运动需循序渐进
·适应期(1-4周)
从低强度开始,相互适应和调试的过程。
·提高期(5-6个月)
每4-6周对运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运动量进行调整,逐步增加至靶强度。
·稳定期(6个月后)长期坚持,不随意停止运动,以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代谢状态。
运动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运动前需要进行运动测试。心电图监测下的负荷试验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静坐少动或希望参加较大强度运动的患者。
·运动前血糖<5.6mmol/L需补充碳水化合物(不超过15g)。
·对于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足部防护,穿专业透气鞋袜,预防足部损伤,运动后检查足部有无损伤、水泡。
·随身携带糖块、饼干,避免清晨空腹运动(易低血糖)。
·最佳运动时机是餐后30分钟-1小时,此时血糖达峰值,不易诱发低血糖。
·运动的绝对禁忌证:
A.空腹血糖>16.7mmol/L;
B.严重低血糖(<2.8mmol/L);
C.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避免较大强度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低头的运动和运动发力时屏息、头部剧烈运动);
D.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严重感染等;
E.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近期心肌梗死、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00mmHg)。
运动治疗能帮助降低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痛风科沈丽津医师提示,个体化是运动处方的核心原则,大家一起科学的动起来。
专家门诊
杨晓巍——天津市医疗运动处方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天津市天津医院普通内科主任医师
门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
运动处方站
运动处方站,致力于联合医学专家,结合前沿研究,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患者定制专属运动方案,提供科学运动康复指导平台,助您改善病情,提升生活质量。欢迎大家加入,一起交流学习!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