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学”,回答文学批评如何保持敏感与锋利

   日期:2025-08-06     作者:sxrxb       评论:0    移动:http://mipe.zybear.com/mobile/news/14.html
核心提示:但何英并不像有些评论家,是完全的堆砌理论词汇,“前++”“后++”“新++”,诸如此类,俨然镶嵌画,或一地碎片。她的作家出身,


但何英并不像有些评论家,是完全的堆砌理论词汇,“前++”“后++”“新++”,诸如此类,俨然镶嵌画,或一地碎片。她的作家出身,挽救她于干燥的理性,使她既注重理论素养,能熟练地使用整套概念工具和理论新语,又从不缺乏文学的才情,艺术直觉极好。评论家王彬曾评价她的随笔集《阁楼上的疯女人》中的散文说,她不去从事散文创作是一种损失。《无涯集》第三辑“当代文学观察”,就显示了她这种别样的批评才情。《批评的“八股”与“八卦”》《总是失败的诸神》《文学批评如何“出圈”》等,读来大有《纽约时报书评》上那种精粹、犀利却笔锋常带情感的幽默、自省风味。而《周涛的精神谱系》《让文学成为洞烛历史的那束光》《重估俄苏文学的意义》等,则又彰显出何英知人论世、知识广博的学术追求,如果说,文学批评的科学性,是其客观、公正的理性保障,那么文学批评的文学性,则是其保留文学所独有的人类感性特征。何英的文学批评其实一直在如何保持二者的平衡中探索、精进。


如《乡土小说的三种面目》,以莫言、贾平凹、阎连科三人的小说为分析对象,描述、概括其所代表的乡土小说的三种结构形态。并进一步推论这三种结构形态之后各自所持的文化价值取向,即以西方后现代的话语方式及美学策略为思想资源,表现为对正统话语的反拨,认为“这仍然是一种对西方‘后现代’文学语言的戏仿,理论先行与本土现实语境的迟滞造成整体文化价值体系的失调。”也许作者的观点不见得会令人同意,但她对当下乡土小说“显现出一种乏力和疲惫感”的判断是精准的。

刘亮程以散文成名,后来开始写长篇小说,他的几部长篇小说,我翻阅过,没有细读。何英对他的长篇小说持续关注,连续写了多篇评论,显示出她作为新疆人对地方文学的敏锐关注。《作为思维方式的“时空意识”》,从时空意识入手,讨论了刘亮程整个叙事文学发生的思维原理,可以说是要从源头上解决刘亮程叙事文学的根本问题。文章洋洋洒洒,出入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又借鉴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的西学资源,以其为一种目光与手段,入中化西,在理论的海洋中自由游弋、漂流,为刘亮程研究宕开了新的面向与视点。其实,早在《诗化小说的可能性》中,何英就把刘亮程的小说定位为“诗化小说”,已经有了想要在源头上理清一个作家思维方式的生成机制的动向。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