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加快数字人才培育,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人民网记者:
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本次大赛的举办地,请问,在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创新性举措?
王清源:首先简要介绍一下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相关情况。青岛西海岸新区是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行政区为黄岛区,也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肩负着山东省全区域、全领域数字化发展试点示范的重任,正在加快建设省级数字经济特色集聚区。西海岸新区坚持把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政策赋能、产才联动、校城融合等多维度创新举措,全面塑造数字人才“引育用留”新优势新动能。
一是创新政策激励。深入实施“梧桐树”聚才新政,推出英才攀登、名匠引育等八大工程,对数字人才给予科研、住房、生活等补贴,为初创期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共10万平方米办公场所租金优惠等一系列支持。每年举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挑战赛,对三等奖及以上获奖项目在西海岸新区落地转化的,给予最高200万元专项支持。对完成技术中试、带领核心团队在西海岸新区实现产业化的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最高分别给予产业化项目3000万元、1000万元的直接股权投资。
二是推动产才联动。注重用平台吸引人,用事业留住人,创新实施首席数据官制度,建成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8家、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30个,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等数字相关产业总规模近一千亿元,青岛影视基地引领中国电影工业化,又被称作数字影都,为广大数字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三是深化校城融合。充分发挥青岛西海岸新区高校集聚优势,构建“产业需求—专业设置—人才输送”动态匹配机制,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设有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可以为入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芯恩共建集成电路卓越工匠学院,山东科技大学“以萨班”、中德应用技术学校“京东方班”等可以为头部企业培养定制化人才。
四是涵养一流生态。畅通数字人才晋升渠道,在山东省率先开展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专业职称评审试点,已评定相关特色专业职称1950人。创建“智遇无界”人才服务品牌,建设海智融园等5处博士邨,启用“菁英之家”服务平台,创新“举家引才”服务模式,让广大人才安心发展、舒心生活。
青岛西海岸新区将竭尽全力做好本次大赛的服务保障工作,以赛引才、以赛促产、以赛兴城,让更多数字英才在这片热土上实现价值、成就梦想。也诚挚欢迎更多青年才俊与青岛西海岸共谋发展,共建美好未来。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高校是数字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请问,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数字技术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哪些前瞻性的改革?能不能介绍一些成功案例?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王雪鹏: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深入贯彻落实数字经济发展等重大部署。
在数字技术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开展了系列前瞻性改革。如,立足海洋强国建设和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自主设置人工智能、物理与光电信息科学交叉学科博士点,新增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多个数字领域本科专业,建成面向未来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不断深化科教产协同育人,依托山东省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推进多学科交叉,大力培养国家战略和产业急需的复合型数字人才。
近年来,学校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前沿科技和现代海洋产业深度融合,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如“蓝色药库”重大任务建成了基于智能超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生物实测耦合的海洋药物发现新体系,预测准确率由不足20%跃升至70%以上,缩短研发周期3—5年,两年完成了相当于人工筛选近二十年的工作,助力打造中国“蓝色药库”。
再比如,在“蓝色粮仓”重大任务中,“海水养殖鱼类精准营养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应用”研究,构建了海水鱼精准营养需求数据库,解决了长期以来面临的高效配合饲料开发技术落后等“卡脖子”问题,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成果已覆盖超过全国80%的海水鱼配合饲料,累计推广超400万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当前,山东省数字经济进入新阶段,下一步,中国海洋大学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赋能山东数字经济发展。
一是实施“人工智能+海洋”“人工智能+水产”交叉融合计划,教学、科研、产业协同创新,全力打造以人工智能与海洋交叉为特色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二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孵化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助力山东打造世界重要的海洋创新中心。同时,还将切实发挥学校作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全国首批“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培训机构”作用,在两年培训2300余人的基础上,继续办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为技术人员持续提供知识更新,促进山东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发布词中提到,山东省正在加快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请介绍一下什么是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有没有涌现出出色的案例或创新成果?
周春艳:首先介绍一下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的基本情况。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办法》(简称《办法》),《办法》系统部署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明确提出每年培养培训数字技术技能人员8万人左右,进一步壮大高水平数字技术工程师队伍。培育项目的实施:
一是明确职业标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并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设置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集成电路等14个专业技术类数字新职业,分设初、中、高三个专业技术等级,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开展培训和评价。
二是规范机构设置。按照“考培分离”原则,分别设置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其中,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遴选设立本地区项目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遴选设立项目评价机构。
三是严格培训评价。项目培训机构按照国家培训大纲和教程规定的培训学时、内容和要求,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评价机构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组织专业技术等级考核,合格者获得相应等级证书。高级证书可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重要参考;初、中级证书可直接认定相应职称。参加培训的时间记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
自项目实施以来,省人社厅探索形成“规范化建设、定制化培训、一体化推进”的数字人才培育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建设“规范化”培训机构。依托山东省内知名高校和龙头企业设立了13家高水平培训机构,指导各机构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利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搭建线上学习或实训平台,为开展培训提供有利条件。
二是推行“定制化”培训模式。根据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针对性开发定制培训课程,提高培训实效。比如,山东大学专门开发了数字金融相关课程,中国石油大学组织学员赴“工业4.0”智能化工厂现场教学,显著提升了培训的实用性与精准性。
三是构建“一体化”工作格局。发挥政企学研协同作用,组建了由数字企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参与的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合作联盟,构建起数字人才“培育—招聘—供给—服务”一体化工作格局。
近三年,山东累计培训数字技术工程师达到了3800余人,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14个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培训数量居全国前列。通过系统培训和等级评价,数字人才专业素养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下一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会同有关部门,试点建设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平台,构建高校、企业、培训机构数字人才协同创新机制,订单式培养数字人才,探索专业技术等级考核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认证贯通模式,探索建设数字技术工程师实践基地,持续打造数字工程师培育项目新模式、新样板。
(大众新闻记者 杨烨莹 摄影 李亚平 崔晗 策划 陈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