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机·遇
掌握时空信息主动权
迎来发展低空经济“新风口”

这次牵手,凸显了卫星数据的重要性。环天智慧是四川较早吃“螃蟹”的企业。2022年,公司分两次发射10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完成“环天星座”第一阶段一期组网建设,成为西南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卫星星座的企业,掌握了时空信息主动权。
“环天星座”运行在距离地面535公里的高度,具有全球任意点120分钟内的重访能力,每日发回TB级的影像(1TB= 1024GB,相当于20万张3.5MB照片的大小)。目前,“环天星座”已面向全国提供200多次遥感数据服务,累计获取遥感影像覆盖面积超7000万平方公里。2024年,环天智慧实现营业收入4.3亿元、较上年增长30%,利润3600万元、较上年增长20%,显示出卫星产业的巨大商业价值。
商业卫星的生命力在于应用,难点也在应用。

看·谋·略
数据研发应用技术“四端”发力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从卫星赛道切入低空赛道,这并不是一次莽撞的再出发。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是利用不同轨道卫星、无人机、高空平台等空中资源,以及地面蜂窝移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的全方位、一体化、高频次的动态监测体系,能够显著提升资源监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卫星互联网的广域覆盖特性解决了低空飞行器在偏远地区及复杂地形中的通信瓶颈问题,而无人机采集数据又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在遥感辅助下不仅能扩大作业范围,还能借助遥感解译提升数据准确性,因此两者具有极大的融合价值。
特别是在矿产资源勘探、森林火情防护等领域,卫星用于大面积筛查,无人机则进行精确调查,形成“大范围覆盖”与“精准俯瞰”的有效协同,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地表信息。

环天智慧在卫星产业领域“跳起摸高”式发展的起点,源于基于卫星数据的“星瞰河山”应用平台在农业领域崭露头角。如今,该公司又在农业领域探索“卫星+低空”应用场景融合创新的案例。
遥感卫星可以有效监测土壤墒情和农作物长势,通过分析监测数据,精准识别需要灌溉和施肥的区域。基于这些信息,无人机自动化执行局部灌溉和施肥任务。这一智能化解决方案,让客户能够实时获得作物需求信息,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可使资源利用率提升30%。该结合方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化肥和水资源的浪费,减少碳排放,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专业人士评价,这种数据驱动的管理方式,标志着精准农业向更高层次迈进,为未来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看·路·径
开放合作+创新驱动
赋能“卫星+低空”建圈强链
去年12月,中国西部卫星产业园在眉山开园,14家企业及研究机构集中签署入驻协议。环天智慧作为链主企业,肩负着建圈强链、补链延链,打造集卫星制造、运营、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集群的重任,如今又增添了以空天一体化创新,驱动“卫星+低空”万亿级产业生态的重任。
环天智慧参与发起成立商业卫星联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共享148颗商业卫星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卫星资源的可用度。在今年一起地质灾害救援中,环天智慧不仅紧急部署“环天星座”卫星争分夺秒获取灾中影像资料,还调动包括长光卫星“吉林一号”、中国四维“高景一号”、二十一世纪“北京一号”等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星座在内的全国所有商业卫星资源进行驰援,为救灾工作提供更高精度、更及时的卫星数据支持,也检验了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安全体系”的可行性。
低空经济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而来,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既是技术进步使然,也亟待研发新技术进行支撑。
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去年6月,眉山市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者在环天智慧共建空间智能感知与大模型应用联合实验室,为环天智慧从研发端切入低空赛道埋下伏笔——打造低空智联网。
环天智慧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合作,一方面将探索建立眉山地区低空智联网,通过低空智联网与无人机融合应用,开展航行补给、巡航执法等活动,结合低空服务管理平台,实现航空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辅助决策;另一方面,发挥联合实验室作用,聚焦研制搭载在遥感卫星上的北斗干扰源定位载荷,利用射频定位技术,实时监测和定位低空飞行中的电磁干扰源,减少因电磁干扰导致的飞行事故风险,提高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安全性。
卫星遥感+低空物联网赋能“天府粮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