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林希最新长篇小说《梧桐庭院》出版

   日期:2025-08-23     作者:uzk6b       评论:0    移动:http://mipe.zybear.com/mobile/news/452.html
核心提示:公元一九一二年,皇帝退位,民国建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没过多少日子,又听说袁世凯在北京接替孙中山成了中华民

公元一九一二年,皇帝退位,民国建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没过多少日子,又听说袁世凯在北京接替孙中山成了中华民国大总统。

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这一年除了种粮吃饭、生儿育女,也感觉着似是发生了一桩什么大事。

天塌下来了。
新历二月十二日,皇帝退位。大清朝寿终正寝,改朝换代了。
天津人见多识广,听到皇帝退位的消息,没有人捶胸顿足,没有人投河悬梁,更没有人问,皇上没有了,这日后的日子可咋过呀?皇帝退位就退位吧,不就是把黄龙旗摘下来,换上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旗吗?花花旗子见得多了,海河大光明码头停靠的万国大轮船,挂什么旗子的都有,哪个旗子都比黄龙旗花哨。
清帝退位,民国肇始,对于刚刚经历拳民之乱和联军之祸的天津人来说,这和吃一套煎饼馃子一样,小事一桩。只有子牙河一带的天津百姓,竟发觉今年春节将至和往年春节将至的气氛大不一样了。
子牙河从天津西南方向的大王庙流入天津,与海河汇合,在南运河与大清河交汇的地方拐了个小弯,出现了一处叫大红桥的地方。天津人依水而居,有水就有码头,有码头就有舟船,日日夜夜,子牙河、大运河将河北、山东的粮食、蔬菜、瓜果运到天津。一类河船有一类的码头,运粮食来的,停靠在义和斗店;运河鲜的停靠在鲜鱼码头;运蔬菜瓜果的,停靠在双庙码头。每天天时未明,各处码头人头攒动,成千上万的天津苦力一起走下河堤,把舟船运来的货物搬下来。初次见识这阵仗的,立时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越过这一片码头,子牙河畔开发出一片堂皇的民居大院。那里原来就是几处码头老头子的宅院,河霸坐镇自家码头,坐吃钱财,你舟船停靠我家码头,卸下一件货物,缴纳一份税银,土地爷开饭馆,吃饭不吃饭都得掏钱。正是这几十位河霸,在距离码头不远的地方,建起了堂皇的民居。因是子牙河风水好,随后不久,许多名门大户想建宅,也都来子牙河边圈地。
日本三井洋行中国掌柜余隆泰家的恢宏大院,就建在子牙河畔一处叫五槐桥的地界。余家大院规模不亚于租界地的庆王府,正院、南院、东院,院连着院,房套着房,在余家大院转一圈,至少得一个时辰。
余家大院建成之后,日本三井洋行中国掌柜余隆泰老爷子发现门外子牙河上只有一座窄窄的老木桥,也就是天津人说的大红桥——子牙河两岸百姓,过来过去,都挤在这座老木桥上,老木桥年久失修,几十个人拉着一辆地牛从桥上过,老木桥吱呀吱呀直摇晃。余隆泰大人一想:自己办了几年洋行,钱财不计其数,何不修路筑桥,做下一桩善事?于是余隆泰大人请来德国工程师,雇来几千名劳工,用一年多时间,筑成了一座大铁桥。桥建成,子牙河两岸民众在余家大院门前燃放烟火,唱戏致谢,更有人发动捐款为余姓人家建了一座善人牌坊。善人牌坊上面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明德惟馨”四个大字。
大桥建成,善人牌坊也立了起来,择定吉日开通。只是大桥要有个名字呀。余隆泰大人将几个儿子唤来,让儿子们集思广益,给即将通行的大桥起个好名字。
大儿子余子鹍有学问,当即就说,修路筑桥,千古留名,桥是余姓人家老太爷捐建的,就按老太爷的名字起名,叫隆泰桥。老爷子一听,摇了摇头,不好不好,桥上来往行人,老弱妇孺,赶个阴雨天,什么人不小心跌倒了爬起来大骂,这座倒霉的隆泰桥,没留下美名,反倒遗臭万年了。二儿子余子鹏猴精猴灵,说筑桥造福民众,就叫积善桥吧。老爷子一听,更是摇了摇头,圣贤遗训,世间一切善事,多是无意之举,你筑了一座桥,让万民颂扬,明明就是伪善。老三余子鹤不通文墨,想了半天,想出一个挨老爷子一通臭骂的名字——筑桥方便出行,造福民众,起名叫幸福桥。结果,老爹冲着老三余子鹤骂了一声“滚蛋”。老四余子鹟半吊子,而且越是半吊子就越自视甚高,一拍脑袋,极是得意地想出了一个好名字,要不就叫礼义桥吧。老爷子听罢又摇了摇头,“礼义”二字虽好,下面还有“廉耻”二字,只说是礼义桥,难道就不要廉耻了吗?余子鹟一听,瘪词了,坐在一旁再不说话。五儿子余子鹔,年纪尚幼,未上小学,信口就说,叫太平桥。老爷子哈哈一笑,让家人把他领走了。
自视为诗书传家的余姓人家,五个儿子连给一座大桥起名字都诌不出来,老爷子一气之下,把四个儿子骂了一通,留下惩罚——明天背诵《史记》的一篇列传。四个儿子傻了,一篇列传,几千字,今天晚上说了明天早晨就要背诵出来,跑吧,呼啦啦,大儿子说是去居士林听经,二儿子说是见洋人谈事业,三儿子学校补习功课,四儿子年幼,去外婆家找表哥咬蛐蛐。五儿子只有八岁,在新式小学读书,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念“小猫叫、小狗跳”,《史记》里没有阿猫列传、阿狗列传,自然也就不在惩罚之列了。第二天一早,余氏府邸只剩下老爷子老奶奶老两口。唉,不成器的东西,家道无望也。
眼看着大桥就要通行,筑桥的余姓人家还没给大桥命名,老爷子余隆泰又气又急,气的是儿子们不成器。你看人家贾宝玉,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大观园建成随老爹巡视,一路走,一路命名亭台楼阁,最后把老爹醋得大骂儿子滚蛋,怎么余姓人家就出不来一个如此天资聪颖的神童呢?
急!再过几天大桥通行,子牙河两岸盛会庆祝,老爷子余隆泰要宣布大桥通行,可大桥连个名都没有,到时候难道就喊一嗓子“通行啦”,然后呼啦啦万人拥上桥来,盛典结束?真是贻笑大方了。
一连好几天,老爷子倒在床上辗转不得入睡,只听日本东洋大时钟,嘀嗒嘀嗒作响,听一声嘀嗒,老爷子心里就震一下,好像日本东洋大时钟正在骂自己一样。
大桥明天就要通行了,子牙河两岸民众组好高跷队,练好小车会,备好了鞭炮、花灯。眼看着天将放亮,余姓人家还没给大桥想出名来。
“老太爷,老太爷,老太爷。”窗外传来老家人吴三代轻轻呼唤的声音。吴三代是余氏府邸的老仆人,他爷爷那辈就在余氏府邸当差,辈辈相沿,到他这辈已经是第三代了。余家大院上上下下把他当自家人看待,孩子们尊称他为“吴三爷爷”。
听到窗外的呼唤声,老爷子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失火了,强人撞门了,平平常常,吴三代是不会夜里唤老爷子的。老爷子余隆泰立即披衣坐起来,凑到窗前,小声地问着:“是三代吗?”
“老太爷,老太爷,您老快出来看看吧,天降吉象了。”
“你说什么?”余隆泰在房里问道。
“天降吉象,天降吉象。积善人家,必有余庆呀!”说着,窗外的吴三代已经抽噎地带出哭腔了。老爷子余隆泰听过,估摸一定是发生什么意外了,立即披衣走出房门。吴三代忙过来搀住老爷子,哆哆嗦嗦地往门外走。走过二道门,走到门厅,吴三代取下大门门闩,吱呀呀拉开院门,余隆泰正猜着可能出现什么异常,举目向院门外一看,哎呀,不得了呀,就在余家大院门外,突兀地立起来五棵大槐树。哎呀哎呀,昨晚关院门时,门外还是一片平地,怎么一夜时间就长出五棵槐树来了呢?
天降吉象,天降吉象呀!修路筑桥,造福万民;天降吉象,赐福慈善人家呀。
摆案,敬香,老爷子吩咐吴三代回院唤醒举家男子,齐聚子牙河边,叩拜天地,叩拜天地的祭文也没有时间写了,磕头吧,磕头吧。
夜半三更,余家大院门外,一场叩谢天地的盛典惊天动地。叩拜之后,众儿孙起身,几个儿子正要回房睡大觉,老爷子余隆泰如神灵附体,突然说道:“既然天降吉象,这座明天就通行的大桥,就叫五槐桥吧。”
谁也别想睡回笼觉了。吴三代回院,摆好香案,燃烛,敬香,祭拜列祖列宗。老爷子余隆泰跪在前面,五个儿子睡意蒙眬地一个个跪在后面,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身,敬拜,肃立。余隆泰老爷子面向列祖列宗牌位,口中念念有词:“列祖列宗在上,不肖男隆泰偶于子牙河上搭了几块木板,承蒙父老乡亲错爱,恭祝不肖男筑桥积善,今于大桥通行之日,天降吉象,竟于家门外赐下槐树五棵。不肖男隆泰感恩天意,命名大桥为五槐桥,不肖男隆泰不敢贪天之功,专此,跪禀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子牙河五槐桥实乃我余姓人家列祖列宗功德,隆泰蒙受列祖列宗阴德,固守祖训,弘扬礼教,恪守家规,兼济天下,唯唯此训。”
一番礼拜完成,一家人又摆酒庆贺,一直闹到大桥通行。感恩的民众散去,老爷子老奶奶,一家人个个精疲力竭,这才各自回房睡觉去了。
这一桩余家大院五槐桥通行的故事,后来被载入一部《沽上方志》,书云,清光绪某年,沽上乡绅余太公讳隆泰于子牙河兴土木,筑成大桥一座,大桥通行之日天降吉象,余氏府邸门外突现槐树五棵,由是,子牙河新桥定名为五槐桥……
可惜,这部《沽上方志》年久失传,再也找不到了。

转瞬间,清帝退位,余隆泰大人去世,子牙河畔余家风光不再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老爷子余隆泰大人不在了,余家大院总不至于一蹶不振,沦为寻常百姓人家吧?
此言极是。老爷子走了,余氏府邸威风还在,虽然门前车马稀了,但门庭并未冷落,在子牙河两岸依然是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如果一定要说余氏府邸今非昔比的话,那就是到了一九一四年的春节,子牙河两岸民众发现情形不再了。
上一个春节前夕,清帝宣统退位,改朝换代,虽然与百姓无关,市面上到底冷落了许多。往年一进腊月,天津市面就热闹起来了,偏偏一九一二年腊月二十五,清帝退位,人们居然没有心思过年了。前朝寿终正寝,新年万象更新,人们不庆贺清帝退位,也应该祝贺革命成功呀。
只有子牙河畔的余氏府邸,就在清帝退位的前不久,老爷子余隆泰大人过世,余家大院一片白,连余家大院门外的善人牌坊都披上了蓝纱,更莫说张灯结彩燃放鞭炮了。
时过一年,一九一四年春节又快要到了,余氏府邸依然服孝默哀。余家大院没有喜气,子牙河两岸也没有一点生气了。
老太爷余隆泰大人在世时,余氏府邸过大年,绝对是城里城外万众聚集的一件盛事。腊月初八,余家大院施舍腊八粥,这就成了子牙河两岸的盛大节日。余家大院的腊八粥,绝对是子牙河两岸第一的腊八粥,许多城里人,到这一天也早早跑到五槐桥来,到余家大院盛一碗腊八粥回去,余家大院的腊八粥,豆粮齐全,除了家家都有的数十种粮食,更有江南的菱角、山西的黏黄米、新疆的大枣、南洋的玫瑰,天南地北的好东西都齐全了,那真是天下第一的腊八粥了。一九一〇年腊八,余隆泰老爷子还在世;一九一一年腊八,老爷子去世满一周年,余氏府邸不舍腊八粥了。
老爷子余隆泰于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世,如今已经是公历一九一三年二月十二日了,今年一进腊月,余家大院就开始准备祭祀了,腊月二十,五六十辆长长的轿子、马车恭候在余氏府邸门外,第二天,天未明,一阵马蹄声,惊醒了子牙河两岸居民,余家大院所有人奔赴余氏茔园祭祀去了。
余家老祖坟在清朝皇陵东陵一带,马车要走一天才能到达。祭祀吉辰定在巳时三刻,马车队从前一天下午出发,一路奔跑,要到第二天天明才能抵达余氏茔园。沿途一切事务都由操办祭祀的“大了”安排好了——在哪里歇脚,在哪里给牲口上料,在路上哪座庙宇敬香、在哪座庙宇备茶恭候——一切一切万无一失,辛苦的只是余家大院里的几位爷爷奶奶小哥小姐了。
在余氏茔园祭祀先父大人,一切都遵旧章。先鸣鞭炮,敬香燃烛,长子余子鹍读祭文,弟弟跪在大哥后面,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礼毕,起身再拜,礼成,好在新坟三年不培土,此外没事要做了。以娄素云为首的女眷,顺便看看农村景象;年幼的孩子们看看树上的乌鸦窝,听听乡野的鸟叫,休息一阵,举家回城。一场隆重的祭祀大典,就结束了。
为了这一场祭祀大典,余氏府邸成员除了五弟余子鹔出走日本回不来,其他都来了。老大余子鹍、老三余子鹤一直住在余家大院;老四余子鹟入学北洋海军高等工科大学,也请假回来了;只有二爷余子鹏,成了余氏府邸的稀客。
余氏府邸的余二爷余子鹏为什么不住在余家大院?他住到哪里去了?
早在老太爷余隆泰在世的时候,余子鹏就在天津打开局面,成了商界一位名流。余家大院那个吃喝嫖赌的“二奸细”,已经变成天津名流了。
余子鹏的老爹——余隆泰去世时,余子鹏正在经营一家纱厂。说起余子鹏的这家纱厂,还有一段离奇的故事。
余子鹏好赌,是天津有名的“四大牌王”之一。“四大牌王”玩牌,规规矩矩,绝对不动手脚。牌王牌王,“王”,就“王”在不动声色之间,把你兜里的钱全赢过来,还让你输得服服帖帖。本事,不做手脚,不动眼色,出一圈牌,你手里还有什么牌、你多什么牌、你等什么牌,牌王心里一清二楚。还玩吗?再玩你就乖乖把钱掏出来吧。
偏偏有个傻蛋,天津卫有名的傻大头,铁公子——前朝驻俄罗斯国公使铁公使的宝贝儿子——就是不服这个气,偏要和余子鹏斗法,一连玩了几个月,把他老爹替朝廷卖国得的回扣全输光了。钱输光了,铁公子还不罢休,还有什么可往赌桌上输的呢?输房子,输地,都输光了;输老婆?对不起,天津人赌桌上不输老婆。你输光了钱财,说是要赌上老婆,又糊弄人了,出去领来一个丑八怪,坑人了,说是明媒正娶,还摆出婚书,可水旱码头天津卫,什么把戏造不出来,莫说是婚书,就是大总统就任书都造得出来,还是玩“现”的吧。
余子鹏是天津“四大牌王”之一,铁公子是赌桌上的大傻帽儿,偏偏铁公子就爱和余子鹏耍,一来二去,铁公子把身边的一切都输给余子鹏了,最后还欠下了一大笔赌债。余子鹏不讲情面,不还钱要你小命。雇来索命的黑手,刀子亮出来,逼得铁公子一跺脚,就这点东西了——他用老爹名下的一处工厂抵债了。
余子鹏在牌桌上赢到一处工厂,喜出望外,正准备开张营业,债主找上门来了。铁公使哪里是经营工厂的人呀?说是一家工厂,里面没有机器,没有原料,没有工人,只是指着工厂的名号从外国银行借钱,这一下,余子鹏到手一块烫手的山芋,推又推不出去,转让文书中明明写着一切动产、不动产,皆由余子鹏接手。上当了,余子鹏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想想,那铁公子能是什么好鸟,他乖乖把老爹名下的一处工厂给了你,他老爹就那么好糊弄?傻小子,你不是赌王吗?你一介平头赌王哪里斗得过正黄旗的正根正叶老亲王?
余子鹏犯难了:逃跑吧,逃到哪里去呀;不跑吧,这千万百万的债怎么还呀?
三井洋行中国买办余隆泰大人,也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说是自家的二儿子欠下外国银行一大笔钱。儿子不还钱不要紧,余隆泰大人的名声重要呀。回到家里,他唤来二儿子余子鹏,骂道:“好一个大胆的小混账,你在外边做了什么孽事,就算你吃喝嫖赌,也欠不下这么一大笔账呀。”
二儿子余子鹏只得一五一十地向老爸吐露实情了。哎呀,铁公使,那是什么好鸟呀!从穿开裆裤开始,他就顶着名做上了驻俄罗斯国的公使。清廷本来选他做皇储,领进宫里,一看,不是那料,到俄罗斯国做公使去吧。
到了俄罗斯,露才学了,俄罗斯要吗给吗,咱们大清朝有的是金山银山,不就是要片地皮吗?由他们划,说哪片就是哪片。人家俄罗斯厚道,得一块地,就往铁公使名下划一笔钱。铁公使的差事被顶下来之后,他拉着一列火车的金银财宝回到天朝。有人劝铁公使,开办工厂吧,留钱没用,他就买下地皮办起了工厂。办工厂干什么呢?铁公使不知道。过了二年,铁公使去工厂收银子,一看,还是一片荒地。去他的吧,从此就把这片地皮忘记了。
余子鹏发财心切,本以为白捡到手一家工厂,原来是个大窟窿,幸亏老爸从三井洋行中国账户调出一笔巨款,帮助他补清了原来铁公子欠下的洋债。原想,余子鹏就此罢休了,没想到他还清债务后又对老爹说,他还是要留下那处工厂,原地办实业。
老爷子余隆泰听说二儿子要办实业,又是没想到,吃喝嫖赌的二奸细要做点正经事了,好,再帮他一把。老爷子余隆泰又从三井洋行中国账户调出一笔资金,交给儿子去开工厂。可吃喝嫖赌的二奸细哪里会开工厂呀,老爹给他请来一位高人,为他打理办工厂的事,此人,就是天津有名的精明人——马富财。
马富财山西人,善理财,原来操持着一家当铺,几年时间把一家赔得精光的当铺打理得有条有理,没多少时间,赚了大钱。从此马富财在天津落下好名声,谁家的生意做不下去了,把他请来,三下五除二,保你立即翻身。
最重要的是,马富财人品好。山西人忠诚老实,你派他看粮仓,他即使饿死在粮仓门外,也绝不会抓一把粮仓里的粮食。一家当铺,一年出出进进上万两黄金白银,在马富财手里,一分钱不差,这样的人,谁不用?
看在三井洋行中国掌柜余隆泰大人的面子上,马富财屈尊帮一个小毛孩子开办工厂。好在马富财说什么,董事长余子鹏就同意什么,买了日本纺纱机器,买了非洲的上等棉花,果然旗开得胜,第二年,就打开了华北地区棉纱市场,余子鹏也成了天津商界名人。
马富财出山,帮助余子鹏开工厂,马富财精细严谨,余子鹏精明胆大,两个人配成一双,真是珠联璧合、如虎添翼,天津卫就成他二人的天下了。
从此余子鹏忙于开工厂,做实业,在余氏府邸就很难见到他的身影了。老爹余隆泰在二奸细身边安插了一个马富财,相信马富财绝对不会往坏道上引他的二儿子,在余氏府邸看不见余子鹏的身影,老爷子也就不追问了。

…………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