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在诗人留白处,听到历史的回响

   日期:2025-08-06     作者:jsvle       评论:0    移动:http://mipe.zybear.com/mobile/news/38.html
核心提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耳熟能详的唐诗,曾引发了无数人的遐想。今年暑期档,这个发生在唐代的故事被搬上了大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耳熟能详的唐诗,曾引发了无数人的遐想。今年暑期档,这个发生在唐代的故事被搬上了大荧幕。

图片《长安的荔枝》改编自作家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绝境求生的故事。主人公李善德,是唐开元十五年明算科出身、上林署从九品下的小官,负责皇家园林果品采办等事务。因一道为贵妃运送新鲜荔枝的圣令,遭同僚构陷,被迫接下“荔枝使”的绝命差事。岭南距离长安五千里,而荔枝的保鲜期只有三天,这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李善德为了活命,为了妻儿,开始了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的数次尝试……运送荔枝的过程也勾连出安史之乱前的朝堂争斗、权贵腐败和民间疾苦。

人人都熟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历史典故,但唐诗留白处又是什么呢?为了让贵妃吃上一口鲜荔枝,需调动整个权力系统上下各部门通力运作,无数马匹、骑手为运送荔枝日夜奔忙甚至丧命,荔枝转运途经的各路官府、驿站随时待命、协调筹备……权力的毛细血管无处不在,一道一时兴起的圣令,最终落地为层出不穷的苛捐杂税,如大山一般重压在百姓身上。这不仅是李善德一人的悲剧,被选中的他,以及没被选中的其他人,何曾逃得出皇权的触角。

图片影片中,贵妃本来要伸手取荔枝,却因献舞被打断,又收了回去,这一刻,悲剧感和讽刺感达到极致。费尽千辛万苦,以牺牲无数百姓安定生活为代价运回的一瓮荔枝,却未被贵妃吃一口,成了生辰宴上的一盘摆设。这颗甜美多汁的红果子,不过是宦官鱼朝恩与右相杨国忠争权中,微不足道的注脚而已,而劳民伤财的荔枝转运,也不过是统治阶层彰显特权的表演。正如大鹏在点映时所说:“荔枝真的是贵妃想吃吗?这是权力体系最吊诡的‘揣摩上意’。”

只是未过多久,原来高高在上的贵妃,成为马嵬坡三尺白绫下的亡魂。从“一骑红尘妃子笑”,到“此恨绵绵无绝期”。一颗荔枝引发哗变,也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影片叙事张力的加强,集中在李善德重回长安后的戏份。他目睹了官员们的互相推诿和不作为,却在其获得杨国忠腰牌后,态度大变,任其号令,李善德因此对权力凌驾于规则的官场丑态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也为他最终替百姓呐喊做了铺垫。高潮部分,李善德抱着必死决心与右相对峙,发出动魄惊心的诘问:“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这句话,不仅可称为原著的书眼,是马伯庸不吐不快的块垒,也是影片借李善德之口,对人命不及一颗荔枝的荒唐现状的鞭笞。历史上的“李善德们”或许没有魄力与胆量藐视强权,但影片赋予了李善德理想色彩,是主题表达的点睛之笔。

《长安的荔枝》以唐诗留白背后的历史做外衣,内里是对权力滥用的讽刺与批判。电影用悲悯的情怀,观照千百年来参与和创造历史,却又在历史中隐身的普通人。电影通过“历史的想象”,将诗人的留白处填色,补足了诗句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让这些隐身的普通人终被看见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