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茶友家喝茶,她刚拆开一饼老茶,顺手问了句:“你们平时喝生茶多还是熟茶多?”一屋子人居然分成两派,有人说生茶喝着带劲儿,有人说熟茶喝着舒服。确实,每次逛茶叶店,看到普洱饼茶摆一堆,名字都叫“普洱”,可有的颜色是绿的,有的颜色是黑的,价格也差不少。你是不是跟我也一样迷糊?这生茶和熟茶,到底有啥不一样?接下来,菜卫卫跟大家聊聊到底啥是生茶啥是熟茶?不是内行人不一定都知道,保证看完你心里就门儿清了!
第一个,工艺不同
生茶:鲜叶采下来,经过杀青(用高温快速破坏酶活性)、揉捻(给茶叶塑形、挤出汁水)、晒干(靠太阳光自然干燥)这几道基础工序后,直接压成饼、砖、沱等形状,就算初步完成了。剩下的,交给时间和环境,让它自己慢慢转化,这个过程叫“自然陈化”。
生茶:晒干后的毛茶(生茶原料)被堆成大堆,人工控制温度湿度,不断洒水、翻堆,让它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快速发酵。这个核心工序叫“渥堆发酵”,一般40天左右就能完成。这相当于用人工技术,模拟并大大加速了生茶自然陈化多年才能达到的效果。记住这个关键点:熟茶这种工艺是1973年才在昆明茶厂试验成功的。换句话说,你爷爷年轻时喝的所谓“老普洱”,全是生茶!熟茶其实是个不到50岁的“70后”。
第二个,外观不一样
生茶(特别是新茶):饼面颜色偏绿、墨绿、灰绿,条索(茶叶的形状)比较清晰完整,能看见白毫(茶芽上的绒毛),整体感觉比较“鲜活”,像刚晒干的树叶。
熟茶:颜色就深多了,红褐色、深褐色,甚至接近乌黑色。因为经过渥堆发酵,茶叶条索容易断裂,所以饼面看起来茶叶比较碎,完整条索少。整体油润感可能更强一些,但颜色深沉。简单记:生茶像小伙子,颜色鲜亮有活力。熟茶像老大哥,颜色深沉显稳重。
第三个,汤色不同
新生茶泡出来,汤色是浅黄色、黄绿色,清澈透亮。放几年后,颜色会逐渐变深,向橙黄、橙红甚至黄色转变。
熟茶一出汤,颜色就深很多,主要是红浓的色调,像红酒、栗子壳的颜色,好的熟茶汤色要红亮、透澈,不能浑浊发黑(发黑可能是发酵过度或工艺不好)。
第四个,香气不同
生茶(尤其新茶):香气偏清新、高扬。像青草香、野花香、清新的蜜糖香,甚至带点晒干的豆香(有人形容为“太阳味”)。存放久了的老生茶,香气会变得沉稳,可能出现类似梅子、蜂蜜的甜香。
熟茶:香气截然不同,是醇厚的、沉下去的香。新熟茶刚做出来可能带点“渥堆味”(有点像泥土、湿草堆或仓库的味道,别担心,放几年会散掉)。好的陈年熟茶,香气很舒服,常见的有陈香、木香、枣香、糯香、甚至淡淡的药香,闻着就暖乎乎的。
第五个,口感不同
生茶:新茶普遍带点涩感(收敛感),但化得快,紧接着就是明显的回甘生津(嘴巴里冒口水,感觉很甜润)。茶味足,刺激性相对强一些,喝下去感觉比较“提神”、“通透”。喜欢浓烈口感的茶友会偏爱生茶。
熟茶:最大的特点就是“醇厚”、“顺滑”,像喝米汤一样。涩感非常弱,甚至感觉不到,甜感比较直接,从舌面到喉咙都能感受到那种绵柔的甜润。喝下去胃里暖暖的,刺激性很小,接受度普遍更高,尤其适合怕“刮胃”的人。
第六个,存放时间不同
生茶:特别适合存放。在合适的条件下(干燥、避光、通风、无异味),它能放很多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存放过程中,它的口感、香气会慢慢变化(陈化),涩味减弱,醇厚度、甜度增加,汤色变深,价值也可能提升。所以很多人喜欢收藏生茶,等着它“变老变好”。
熟茶:它在渥堆发酵时,已经完成了主要的“转化”过程。所以,熟茶在做好之后的几年内(比如3-10年)是它的“最佳品饮期”。这个阶段,它的渥堆味基本散尽,各种香气滋味达到比较协调的状态。再往后放太久,它的香气反而可能减弱,变化空间没有生茶那么大。熟茶更适合买了就喝,享受当下的好滋味。简单说:想存茶等升值等变化,选生茶。想买来就喝得舒服,选熟茶。
购买普洱茶避坑小技巧:
1,警惕“高龄熟茶”陷阱:熟茶工艺1973年后才有!碰到标榜“60年代”、“70年代初”的熟茶饼,基本是忽悠人的,别信!
2,生茶看“活”:新买生茶,干茶颜色鲜活(绿墨色带白毫),条索清晰有弹性,茶汤清亮带清香,是好茶的底子。
3,熟茶看“透”:好的熟茶,汤色要红浓透亮,像红宝石,不能发黑发暗像酱油汤(除非泡太浓)。闻起来是舒服的陈香、甜香,不能有刺鼻的霉味、酸馊味或浓重不散的渥堆味。
4,新手建议从熟茶喝起:熟茶口感温和,容易接受,先喝顺了熟茶,再慢慢尝试生茶的丰富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