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和瑞典方面的消息,第三轮中美贸易谈判即将在下周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这一轮谈判将继承之前的传统:第一轮在瑞士达沃斯,第二轮在英国伦敦。而这次转移至瑞典,也是延续了在欧洲中立国家进行谈判的惯例。
这一地点选择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瑞士、英国、瑞典这些国家一贯充当“调解者”的角色。它们远离中美两国的本土,气氛更加宽松,不会有过于紧张和敌对的氛围,双方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坐下来讨论,而不是剑拔弩张。而瑞典本身就是一个常年活跃于欧美和亚太地区之间的外交中介角色,作为一个“润滑剂”存在。因此,这次的谈判并没有像某些高层会谈那样挂上“元首会晤”的光环。选址斯德哥尔摩——这个风景优美且低调宁静的城市,也是为了让谈判各方能够更加放松心态,避免外界的喧嚣和压力,进而促进更有效的沟通。
从谈判的节奏来看,中美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进展缓慢但不断前行”的氛围。从瑞士到伦敦,再到瑞典,虽然步伐不快,但方向是明确的——双方都不希望在此时撕破脸,尤其是在关税停战协议即将到期的关键时刻。虽然双方在内心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盘算,但在表面上,“建设性”的姿态必须维持下去,避免局势恶化。
不过,这一次有些许不同的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提出希望在此次谈判中讨论更多的议题。那些“别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贝森特并没有遮掩,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特别是中方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石油的问题。他显然是在暗示:中美贸易谈判已经进入了一个阶段,接下来应该将“地缘政治”问题,包括能源和制裁,纳入讨论的范围。
美国此番做法并不复杂,其背后的逻辑就是这么一笔账: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大量便宜石油,这显然让美国处于不利位置。既然已经在谈贸易,那就顺便也谈谈你从哪里采购能源吧。实际上,这一思路特朗普早就公开提出过,曾对俄乌冲突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普京在50天内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否则将对俄商品征收100%的关税,甚至威胁对从俄罗斯购买石油的国家征收“次级关税”。可见,这一策略早在特朗普时期便已有雏形。
理解这一策略并不难,特朗普以其一贯的“大嘴巴”形象,喜欢先发出强硬言辞,哪怕这些威胁未必能落实,也能通过吓唬对方获得一些好处。若最终得不到预期成果,他和他的支持者也并不介意,反正这些只是“口炮”,不过是一种策略而已。
然而问题在于,中国是否愿意配合这种做法呢?外交部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坚决反对任何单边的非法制裁和所谓的“长臂管辖”。既然美国与俄罗斯之间有争执,怎么能把矛头对准中国呢?中国自然不会接受这种无理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发言人郭嘉昆的表态非常清楚:中方将继续坚持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利用好现有的经贸磋商机制,通过对话解决争议。换句话说,中国绝不会允许美国把贸易谈判变成一个“垃圾桶”,将与贸易无关的地缘政治问题强行加进去。中美的贸易谈判应聚焦于贸易本身,这是底线。若这一底线无法守住,那么今后的麻烦恐怕无穷无尽。
此外,关于美国所谓的“次级关税”威胁,现阶段要落实恐怕并不容易。毕竟,中美能够进行谈判,是因为双方都意识到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一贯倡导的是“平等互利”的原则,而不是单方面的决定。美国如果真想推动中美贸易关系回到正轨,应该集中精力把贸易问题谈清楚,而不是一味依赖压制对方来获取利益。
总的来说,中美能够继续谈判是好事,但能否谈得下去,关键还在于美国是否真有诚意。如果只想着如何让中国“让步”,如何从中渔利,那这样的谈判注定是空谈。无论如何,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绑架”,也不会在任何“压力”下做出妥协,更不会被别人牵着节奏走。中美的经贸问题,只有在经贸框架内才能解决,谈得好就继续,谈不拢,各自回到自己的立场上。中国绝不会接下美国递来的“次级制裁”这颗烫手山芋。可以预见,尽管谈判桌上的博弈还会持续,但中国的底线已摆得十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