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薪低门槛”“包进名企”“海外高薪”等噱头设局行骗,甚至将求职者引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今天就由警方为广大毕业生们揭露常见求职陷阱,收获完美无“诈”offer。
一、常见求职陷阱及防范要点
1、非法职业中介陷阱
未经许可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黑中介”常以“高薪就业”“轻松上岗”为诱饵,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收取中介费后拒不退款或安排低薪岗位。
防范建议:选择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的正规机构;核实中介机构资质,签订正式服务协议;若发现“黑中介”,立即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或报警。
2、入职前先交钱陷阱
部分企业或中介以“押金”“服装费”“培训费”等名义要求求职者提前缴费,甚至诱导贷款。
防范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劳动者财物。正规企业不会以任何形式要求缴费;若遇收费,需核实法律依据,要求出具正规发票并保留证据。
3、“内推”骗局与虚假招聘
不法分子伪造“央国企内推”“直签保录取”等资质,通过虚构岗位、伪造劳动合同等方式骗取高额费用。
防范建议:通过用人单位官网、官方招聘平台核实岗位真实性;警惕“不限专业学历”“无需笔试”的异常招聘信息。
4、“套路贷”与捆绑贷款陷阱
骗子以“入职需购买设备”“贷款培训包就业”为由,诱导求职者签订高利贷协议,最终卷款失联。
防范建议:拒绝任何以“入职条件”名义要求贷款的行为;核实企业资质及贷款合法性。
5、传销与“拉新”陷阱
传销组织以“直销”“连锁经营”“股权投资”等名义发展下线,要求缴纳费用或购买产品,通过金字塔式盈利模式榨取钱财。
防范建议:高回报承诺、频繁更换工作地点、强制拉人头是传销的典型特征。拒绝参与“活少钱多”“躺赚快钱”的可疑工作;发现传销线索立即报警。
6、色情服务与非法活动陷阱
以“招聘”为名诱骗求职者从事色情服务、电信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甚至限制人身自由。
防范建议:警惕“零门槛入职”“报销机票”等虚假承诺;保护个人信息,拒绝泄露家庭住址、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7、盗用个人信息陷阱
不法分子通过虚假招聘平台或网络爬虫软件盗取求职者简历,用于非法买卖或精准诈骗。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可能通过简历筛选目标,拉拢策反或窃取涉密信息。
防范建议:简历中避免填写涉密科研经历、亲友在涉密单位任职等信息;提供证件复印件时注明用途。
8、“猫腻”合同陷阱
部分企业或中介签订虚假劳动合同,约定超长试用期、低薪无社保等条款,或以“非全日制”名义规避责任。
防范建议:法律规定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且必须缴纳社保。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认工作内容、薪酬、社保等核心内容;非全日制用工可签订口头协议,但需保留书面记录。
二、新型诈骗手法
1、虚拟货币投资骗局
骗子以“区块链技术岗位”“数字货币运营”为名,诱导求职者投资虚拟货币,声称“高额回报”实则卷款跑路。
防范建议:警惕“金融创新”“数字资产”等模糊概念;核实企业是否具备金融牌照。
2、AI换脸冒充招聘
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伪造企业HR视频或语音,以“远程面试”“线上签约”为由骗取个人信息或费用。
防范建议:通过官方渠道确认面试方式;不轻信“远程转账”“线上缴费”等操作。
3、虚假实习与“付费内推”项目
某些机构虚构“名企实习”“付费内推”项目,收取高额费用后提供虚假实习证明或推荐信。
防范建议:通过企业官网或校友资源核实实习真实性;拒绝“包offer”“保高薪”等承诺。
4、“空壳公司”洗钱陷阱
犯罪团伙操控“空壳公司”招聘员工,以“正常工作”掩盖虚开发票、洗钱等非法活动。
防范建议:若发现公司业务与描述不符、频繁更换办公地点,应立即终止合作并报警。
三、警方提示
1、要通过合法的、正当的、信誉好的信息渠道来掌握和了解招聘信息,如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招聘网站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许可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2、要多方核实,查询企业营业执照、行业口碑,咨询亲友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3、要保护个人信息,简历中仅提供必要信息,避免泄露敏感内容。
4、不要轻信“高薪捷径”,拒绝“无门槛”“无面试”“高回报”等异常承诺。
5、不要提前缴费,任何要求缴费的“入职条件”均为诈骗。
6、不要随意签署协议,对合同条款存疑时,务必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如遇求职诈骗,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求职路上无捷径,安全意识记心间。愿每位毕业生都能找到理想工作,远离陷阱,护航人生新篇章!
【来源:桂林市公安局_工作动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