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印度外交部对外宣布,将与菲律宾在南海进行“例行联合军演”。然而,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布的一纸声明让印度高层瞬间陷入了沉默。声明中提到,“任何第三方都不应介入”,这短短八个字,显然是针对莫迪政府的最新外交布局,直指其在南海的挑衅行为。
事实上,印度近期所遭遇的挑战并不仅限于此。仅仅三天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CNBC采访时,突然宣布将在“24小时内”对印度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药品关税更是飙升至250%。这一出自东、西双重压力的夹击,彻底打破了印度自冷战以来一直保持的脆弱地缘平衡。
早在4月2日,特朗普就已扬言“对印度忍无可忍”,并释放出强硬的信号。但新德里并未对此作出充分回应,反而在5月7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激烈冲突,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彰显其在南亚的主导地位。然而,结果却是空军惨败,印度战机被击落,莫迪政府的颜面尽失。就在这片狼藉之中,印度还试图通过与菲律宾的联合军演在南海刷存在感。7月29日,印度“东方舰队”的四艘战舰高调驶入马尼拉港,启动了与菲律宾的首次联合巡航。
然而,当印度舰队接近黄岩岛时,中国海军战舰已经悄然布置完毕,随即展开了实弹联合演练。中国南部战区迅速发布禁航令,黄岩岛周边的海空域迅速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此次事件并非中印首次在边境发生对峙,但这是印度首次在南海挑衅中国核心利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领土争议应由当事国协商解决,第三方不得介入。”这一言辞虽然没有直指印度,但显然其矛头直指新德里。
与此同时,美国则加大了对印度的经济施压。特朗普指责印度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声称这种行为是在“资助战争”,并批评印度“根本不关心乌克兰人的死活”。然而,所有人都明白,特朗普的真正怒火并非源自乌克兰问题,而是印度对美国农业市场的封闭。印度约有4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这也是莫迪政府的重要票仓。特朗普要求印度彻底开放农产品市场,尤其是转基因大豆、玉米和乳制品。这对印度农民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对此,印度贸易部长戈亚尔坚决表态:“保护农民是不可谈判的红线。”
然而,特朗普依然不依不饶,甚至在公开演讲中将印度斥为“死亡经济”,批评其“贸易行为卑劣”,并指责印度“从俄罗斯购油再倒卖牟利,赚得盆满钵满”。这些言辞不仅是经济施压,更是外交羞辱。而更让印度感到尴尬的是,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平均关税税率仅为19%,而对印度却高达25%,这无疑是美国在实施所谓的“南亚平衡术”,有意压制印度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
印度经济的下滑也开始愈发明显。在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的当天,印度卢比兑美元汇率跌破87,创下历史新低。尽管印度央行紧急动用300亿美元外汇储备试图稳定市场,但卢比依旧未能回升。高盛随即下调印度今年的GDP增长预期至6.5%,并对2026年进行了更为悲观的预测,预计增速仅为6.4%。印度的主要出口产业——电子、汽车零部件和农产品也遭受重创,制造业的短板再度暴露。当前,印度制造业只占GDP的17%,原本寄希望于“印度制造”计划借助中美博弈崛起,但如今却在关税壁垒和外资撤离的压力下举步维艰。
即便如此,莫迪政府依然不愿在农业问题上妥协。美国要求印度承诺进口美国产的大米、牛奶和乳清蛋白,但印度明确表示拒绝。印度政府坚持保护中小农户的利益,即使这意味着与美国彻底决裂。与此同时,印度的能源政策也面临着两难境地。当前,印度每天从俄罗斯进口175万桶原油,占其总进口量的35%。在美国的压力下,印度国有炼厂暂停了俄罗斯原油的采购,但私营企业如Nayara能源仍继续高价囤油。莫迪政府一方面向西方解释订单“早已签署”,另一方面又对国内民众强调“能源安全就是国家安全”。
在国内经济震荡未平的情况下,印度又面临着愈加严峻的外交压力。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在联合军演期间访问印度,双方签署了防务合作意向书,计划在黄岩岛周边共同举行反潜军演。这无疑加剧了南海的紧张局势。中国迅速作出反应,南部战区海军舰艇进入演训区域,全程监视菲印舰队,黄岩岛周边的雷达站、机场、反导系统也全面启动。《印度斯坦时报》形容这一局势为“钢丝绳上的舞蹈”,稍有不慎,便会迎来灾难。
与此同时,印度的地区主导地位开始动摇。南亚周边国家对印度的疏远逐渐加深。孟加拉国加入了“一带一路”倡议,斯里兰卡与中国共同建设港口,尼泊尔重新启动了与中国的铁路合作谈判。曾经被视为战略缓冲的“模糊立场”,如今已变成“战略失重”。美国要求印度在印太战略中承担更多角色,实则是将其推向前线;而中国则对印度在边界和南海的双面动作作出强烈回应。印度在南亚的领导地位正逐步崩塌。
最为尴尬的是,印度对俄罗斯的依赖依然未减。除去原油,俄制军火仍然是印度军队的重要装备。战斗机、防空导弹、潜艇和坦克等俄制武器依旧占据印度军备的60%以上。如果美国继续施压,印度不仅将面临能源危机,军备更新也将陷入停滞。
在这一背景下,印度开始寻求“再平衡”,试图恢复与中国的高层接触。在2024年金砖峰会期间,中印两国签署了边境巡逻协议,并恢复了直航与旅游签证的发放。然而,这些努力很快被南海军演所打破。中国的强硬外交表态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演练,表明中国对印度在南海行动的零容忍。印度刚与中国实现缓和关系,转眼又出现在“印太前线”,这在北京看来,不是误判,而是战略立场的问题。
在国际能源和金融领域,印度的结算方式也透露出其选边的迹象。印度的国有炼厂逐步放弃卢比结算,重新回到美元体系。而中国则继续推动人民币在俄罗斯石油交易中的使用份额提升至60%以上。亚洲的能源市场正逐渐分裂成“人民币阵营”和“美元阵营”,印度显然更倾向于后者。
这一由特朗普关税引发的地缘震荡,正在将印度推向战略孤岛。过去靠着与大国周旋而获得好处的外交策略,在当前中美两强争夺的局势下已无可施展的余地。印度始终站在美国与中国之间摇摆不定,结果是两头不讨好。
印度国内媒体甚至开始反思是否应“重新评估国家战略”。一些智库建议放宽对华投资管制,允许中国企业收购印度公司股份,以换取供应链的稳定;也有学者呼吁重启中俄印三方机制,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2025年上半年,印度电子产业因签证限制损失超过150亿美元,10万个就业岗位丧失。这让莫迪政府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没有中国,印度的制造业根本无法独立运转。
如今的印度,犹如被两只巨手夹住的核桃,一边是特朗普毫不留情的“关税铁拳”,另一边是中国精准无误的“南海警告”。过去30年中,从未有哪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