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预告
01
生物多样性的测量与解读
主讲人:韩博平 暨南大学教授
主持人:陈雪初 教授
主办单位: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时间:2025年8月4日 9:00
地点:闵行校区第四教学楼111
内容摘要
物种是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是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基石。因此,生物多样性的测量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评估及保护对策制定的基础工作。由于人类活动强度的持续增长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下降,全球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评估的重视推进促进了对生物多样性测量方法和评估技术的重视,生物多样测量这一基础性的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量的指数被发展和“借用”。如何从大量的指数中有效地选择和使用合理的指数也成了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幸福烦恼“。本课程将从生物、生态与数学的角度,解析生物多样性测量的内涵和基本的数学逻辑,为选择合适的生物多样性测量方法与指数提供引导,为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提供生物多样性计算结果的解读。
报告人介绍
韩博平, 暨南大学生态学系/水生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岗位,先后在捷克、芬兰和西班牙、法国等学习和工作。目前担任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湖泊分会副理事长,以及国际水生生物学报《Hydrobiologia》的顾问、《湖泊科学》副主编等。以水库和浮游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淡水生态学、湖沼学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翻译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淡水生态学国际优秀教材《湖泊与池塘生物学》、《湖沼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国际学术名著《生物多样性:测量与评估前沿》(科学出版社)。
02
有害藻华生态学的生物学基础:
营养方式、生活史转换、孢囊休眠机理
主讲人:唐赢中 研究员
主持人:陈雪初 教授
主办单位: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时间:2025年8月4日 14:00
地点:闵行校区第四教学楼111
内容摘要
有害藻华是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和世界范围最重要的生态灾害之一。有害藻华的发生,除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外部驱动因素之外,特定环境条件和地域发生的有害藻华还与藻华原因种独特的生态策略直接相关,也即藻华种的生物学特征构成其生态策略的基础。已知的这些生物学特征包括藻华种垂直迁移、产生藻毒素(减少捕食)、化感作用(减少竞争压力)、混合营养(如吞噬营养和依赖性营养)、特殊生活史策略(如形成休眠孢囊)等及其相互作用。本报告将介绍1)最常形成有害藻华的类群甲藻对维生素B12依赖性营养的普遍性及其遗传学基础;2)对世界性分布且在中国海域经常形成有害藻华的多种有害藻类如米氏凯伦藻、红色赤潮藻、剧毒卡尔藻等的生活史研究;3)对中国海域甲藻特别是潜在有毒有害藻华甲藻休眠孢囊多样性的研究;和4)对甲藻孢囊休眠维持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的探索性研究结果。报告还将简略提出若干具有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
报告人介绍
唐赢中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别是有害藻华生态学研究,长期致力于海洋浮游植物和微生物生理和分子生态学研究,在藻华藻类营养生态学、藻-菌互作、生态毒理学、化感作用、生活史、休眠体多样性检测和休眠维持分子机理、生物多样性、藻华生态防控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唐赢中研究员为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担任Harmful Algae和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副主编;第21届国际有害藻华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压载水检测联盟副理事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在PNAS、Science Advances、Fundamental Research、Water Research、Molecular Ecology、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基础调查专项课题、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
03
上海的水和水生动物
主讲人:庄平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姜晓东 教授
主办单位: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时间:2025年8月5日 14:00
地点:闵行校区第四教学楼111
内容摘要
上海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西倚广袤的湖泊,东濒浩瀚的东海,万里长江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境内还分布着众多大小不一的河流与池塘。上海拥有淡水、咸淡水及海水等多种水体类型,这种水体特征的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与生态代表性。得益于水环境的多样性,上海的水生生物种类极为丰富,其中不乏全球独有的物种。上海是栖息生境多样性与水生生物多样性兼具的全球典型城市。我们应当切实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水生生物资源,为建设国际生态型大都市而不懈奋斗。
报告人介绍
庄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和濒危物种保护理论与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委专项等科技项目4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神农中华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1 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17部,获发明专利47项。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上海领军人才、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奖章、上海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顶尖人才等称号。长期聚焦河口洄游性物种,创新渔业资源增殖养护和濒危物种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在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助力长江大保护、推动我国渔业资源生态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04
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理论联系应用
主讲人:贺强 复旦大学教授
主持人:陈雪初 教授
主办单位: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时间:2025年8月6日 14:00
地点:闵行校区第四教学楼111
内容摘要
地处全球人口最稠密的陆海交错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包括盐沼、红树林和海草床)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局部、区域及全球尺度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未来面临不确定性。为增强滨海湿地在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全球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从地方到全球层面的保护修复行动正在加快推进。196个国家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设定了2030年前保护至少30%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至少30%退化生态系统的全球目标。本报告将从理论联系应用的角度,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高效保护修复滨海湿地的路径。
报告人介绍
贺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分室负责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海岸带生态学与保护修复研究,重点研究生物互作等基础生态学问题与保护修复实践的联系。研究获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等项目支持。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及子刊、Nature及子刊等期刊,多次被Science、Nature等专文推介,入选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上海市创新创业年度十大案例等。
05
第二届“中学历史教师研修班”
暨第三届“诚之·青师论坛”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大中小学历史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历史教学问题》编辑部
联办单位: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上海市中学历史德育实训基地、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上海市历史学会
联办单位:《历史教学》杂志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
时间:2025年8月3日-2025年8月5日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室
议程安排
8月3日
8:00-8:30 签到、领取材料
8:30-8:50 开幕式
9:10-10:40 主题讲座新时代公共历史文化机制建设:寻求共识之路
主讲人:孟钟捷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
10:50-11:40主题交流·第一场
点评嘉宾:宫 毅(上海市徐汇区历史教研员)李晔梦(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13:30-15:25主题交流·第二场
15:40-17:30主题交流·第三场
点评嘉宾:宫 毅(上海市徐汇区历史教研员)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8月4日
8:15-9:45 主题讲座加强中学历史教学结构化的研究与实践
主讲人:於以传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教研员)
10:00-11:30 主题交流·第四场
点评嘉宾:刘琼敏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春来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13:30-14:45 主题交流·第五场
15:00-16:15 主题交流·第六场
点评嘉宾:刘琼敏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 燕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16:25-17:45 主题讲座编辑眼中的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主讲人:李月琴 (《历史教学问题》副主编)
8月5日
8:15-9:45 主题讲座 人工智能与低代码数字人文
主讲人:万 澍 (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10:00-11:45 教研圆桌派
AI(人工智能)融入历史教学
主分享人:虞云飞(上海市格致中学)
历史剧本写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主分享人:范 江(上海市闵行中学)
14:00-14:30 闭幕式
预告仅供参考
以讲座实际开展情况为准
未来学习发展中心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