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楠 通讯员 黄枫婷
“短篇小说的那种空间感、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令我着迷。”“近些年,越来越注重反映普通人内心的挣扎!”8月2日下午,作家但及在其短篇小说集《瓶山积雪》的分享会上如是说。
“江涵读书会”第二期,由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嘉兴文学院、嘉兴市作家协会共同主办。作家但及与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王侃,嘉兴市作家协会顾问、小说家吴文君,《江南》杂志编辑、青年作家傅炜如,围绕“故事阴影里的秘密”展开对话,畅谈短篇小说创作的表与里。嘉兴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尤佑主持。
活动伊始,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院(馆)长程士庆,嘉兴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姚建新作了简短致辞。但及向浙江文学馆捐赠了个人签名版图书。随后,但及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并阐释自己对短篇创作的理解。并与现场嘉宾深入对谈。
留白叙事:命运交错的隐痛
24年前,王侃为但及的短篇小说写过一篇评论《存在之重》,发表在《长城》杂志的“新人之页”栏目。活动现场,他回顾了与但及的文学往来。他认为,24年后再出版的《瓶山积雪》耐读且深刻。但及的短篇小说不是一把锋利的刀,更像一把钝刀,它不是一刀见血,而是给人隐痛,这种痛会停留很长时间。
王侃特别推荐《水上舞厅》一篇。在他看来,故事之外蕴涵了人物的命运交错,故事中人们对幸福的执着追逐,实则暗喻着一种认知的错位:当个体在奔忙中凝视远方的“幸福图景”时,往往忽略了脚下生活本身所蕴藏的平实暖意,那些日常琐碎里的安然与确幸,恰是幸福最本真的模样。而这种对小人物心理褶皱的细腻描摹,更让作品充满了烟火气与人情味,于细微处见深刻。
此外,对但及小说中“留白”的艺术,王侃赞赏有加。他指出,但及在叙事中始终保持着克制的智慧,在故事阴影部分留有余地,为读者预留了广阔的想象与解读空间。这种留白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未完待续”,让作品在与读者的共鸣中延伸着文本的生命力。
空间建构:地域或无我之境
来自嘉兴海宁的小说家吴文君,比读了8年前但及出版的《雪宝顶》和《瓶山积雪》,认为他已从神性世界走向世俗人心。谈及但及短篇小说中的地域性。她认为,瓶山、南湖、子城、三塔、干戈弄、文生修道院……除了这些为人熟悉的地域空间,更多的是普通人生活及心理的空间。相对来说,地域性是背景,而人物内心世界的挣扎、抉择与人性的温暖、善意,是小说的内核。但及的《瓶山积雪》,淡化悬念,逐渐将“自我”隐退,呈现故事底下的丰富内涵。尤其在男女情感的失衡与平衡之间,但及做了微妙的探知。
时代变迁:与过往和解前行
90后文学编辑傅炜如认为,每个故事里都有城市变迁的影子,像《瓶山积雪》故事里炼金机械厂的凋零,《东塔光影》中民丰造纸厂的搬迁,《水上舞厅》里航运公司的消逝等等。这种“变”不只是空间的,还有文化以及产业的变迁,比如《踏白船》里民俗活动正在消逝,《露天牌场》里因为火葬场搬迁,殡葬产业变化,引起了周边包括花圈店生意的冷落。但及都在有意无意的去营造空间和时间变化,在这样的语境里,真正的“变”来了,个体情感和精神的变迁。城市的变化影响到了个体的生存,同时也间接影响了他们的命运。而那种“变”,不是撕裂,而是与过往的和解性前行。
谈及小说的语言,但及坦言,近期创作了一批关于故乡的散文,如《五泾谣》《船歌》等,都影响着小说的创作,在相对日常的生活中,将细节写得更从容、更多维、更贴近意识的真实,将会使小说更有可解读的空间。
对谈结束后,从杭州、嘉兴等地赶来的读者,与现场嘉宾充分互动,探讨短篇小说的生活之趣。作家艾璞、加兵、卢山、顾奕俊等参加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