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巩固脱贫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 —工行四川省分行驻村工作队努力提升农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5-09-18IP属地 湖北7

百战归来再出发。在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农村的翻身仗。中央有号令,工行有行动。工行四川省分行驻万源市旧院镇大伦坎村工作队,发扬“三牛”精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真抓实干,努力提升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结对帮扶,让困难群众心中有底

看着自家屋后一片绿油油的菜地,万源市旧院镇大伦坎村民周文巧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起初我还发愁没钱买肥料,没想到驻村工作队这些好心人就把肥料送到家里来了。”

周文巧所说的好心人是工行四川省分行驻大伦坎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黄兵及队员马乾坤,也是她家的爱心结对帮扶责任人。

“虽然脱贫摘帽了,但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善需要一个过程,按照‘四个不摘’要求,驻村工作队为村里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特殊人群,建立了三级帮扶责任机制。”第一书记黄兵表示,2021年7月,驻村工作队进驻大伦坎村后,第一时间走进村民家中,了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困难群众政策享受情况,在163户脱贫户中摸排出51户群众仍面临具体困难,其中就有周文巧一家。

“原来我和老公都在外打工,后来我因病不能外出,今年婆婆又意外摔伤,两个人的医药费,再加上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现在家里挺困难的。”周文巧说,幸亏国家的好政策让婆婆享受了大病救助,驻村工作队上门走访后,又把她家列为爱心结对户。

“现在,家里有事邻居都会来帮忙,驻村干部也经常上门问情况、讲政策,还帮我们改造了厨房。在帮扶责任人的鼓励和支持下,家里还种了20亩茶叶,明年3月收获后估计能有5000元收入,生活又有了盼头。”周文巧说。

“目前,村里70%的土地种的还是玉米、大豆,经济附加值低,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兴旺,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据黄兵介绍,全村7000多亩土地已经有3100多亩改种茶叶、大豆、玉米、蔬菜和中药材,已初见成效,未来争取在5年内让80%的土地改种经济作物,帮村民过上好日子。

硬件升级,为乡村振兴强基固本

清理调节池,新建集水池、过滤池,PE材质的水管直接入户……这一系列工程的目标就是帮旧院镇大伦坎村的村民解决水压问题。

2021年7月来到村里后,驻村第一书记黄兵一有时间就顺着田间小路走一走,碰到村民就聊一聊。渐渐地,村民们与这位新来的第一书记熟络起来,话匣子也打开了。黄兵了解到,由于村里供水系统年久失修,导致水压减小,因为还能凑合用,大家都没当回事。

“水压小,事不小,关系到村民们的心气。”在黄兵看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乡村振兴强基固本。他与村“两委”干部讨论后,及时把情况上报给旧院镇相关部门,没过多久,检修升级工程就启动了。

有了这次经历,村民觉得驻村工作队能办实事,纷纷表达对未来的向往:“黄书记,我们村也要有路灯哦。”“黄书记,我们村老年人多,给找个活动场地嘛。”最终,黄兵带领驻村工作队梳理出8件村民最关心的事,列入工作日程。

驻村以来,黄兵带着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对村里的情况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有田地,少人耕;有房屋,多闲置;留守人员多,青壮劳力少;自然条件好,交通不方便……

    于是,驻村工作队便将工行四川分行捐赠的60万元用于村中15公社道路硬化;捐资30万元用于村中85盏太阳能路灯安装;捐款20万元用于村中8个集中供水池修建及改造。

同时,此前大伦坎村集体用地建设的房屋有不少处于闲置状态,驻村工作队正在和村民以及房屋所有者协商,计划盘活这些资源,打造为民服务综合体。“推进乡村振兴,要时刻关注村民特别是‘三留守’人员的获得感。”黄兵表示,打造为民服务综合体,就是为了让老人、孩子、妇女活动有场所,获取服务有平台,有了平台就能把更多的服务项目引进来,把村民的幸福指数提上去。

促进就业,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驻村工作队到任后,在走访全村脱贫户的过程中,发现大伦坎村有一些特别的困难户:败血症青年小万,自暴自弃一度失去了生活信心;两个儿子都是小儿麻痹症的余大叔,两个老人都失去劳动能力,一个家庭3户贫困户;妻子重病过世,独自抚养两儿一女的特困人员孙大哥。驻村工作队知道了帮扶的困难性和艰巨性,知道了稳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打造合适村情村貌的特色产业,强化村产业经济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呢?此时,工行黑鸡养殖帮扶项目让工作队眼前一亮。

旧院黑鸡因原产于万源市旧院镇而得名,是一个肉蛋兼食型品种,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保护。工商银行从前几年开始投入资金在万源发展黑鸡扶贫产业,惠及30多个脱贫村的上万名脱贫户,年度人均增收2000多元。

工作队到旧院镇大伦坎村后积极推动旧院镇黑鸡产业帮扶项目扩大推广,脱贫户们纷纷养起了黑鸡。

村民孙大哥,一家6口人,3个小孩,白天父母在山上的茶叶基地打工,黑鸡每天就由家里两个十多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照顾。贺大爷、冯大爷等都是本村70多岁的老人,患有长期慢性病,已丧失劳动能力了,但几位老人通过饲养黑鸡,一年最少有4千元的收入,最多的冯大爷有超过一万元的收入。朱大姐虽身患残疾,丈夫得有帕金森病,儿子做过心脏手术体弱多病,2021年饲养了4千只黑鸡,销售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工行的黑鸡产业帮扶一年就让其家成了村致富带头人。青年小万,2020年罹患尿毒症,每周要到医院去透析三次,巨额的医疗费用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在工行的帮扶下,2021年他饲养了800只黑鸡和300只鸭子,自从饲养鸡鸭后,他整天的工作是修建圈舍、学习饲养技术、喂鸡、卖鸡,忙得不亦乐乎,似乎忘记病痛的折磨,仅2021年他的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

为解决村里闲置劳动力就业,驻村工作队还在省工行的支持下建设了村集体经济饲养场。“我们这里环境好,鸡都是散养,每只鸡都带有记步器,累计100万步就能出栏,这种‘跑步鸡’价格高,村民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胜任养殖工作。”李永成说。

“我在外打工,妻子和母亲在家里养蜂、养牛,父亲在村里的公益岗,这一年可有奔头了!”家住大伦坎村余家坝社的焦拴红高兴地说。他有三个女儿,上有老下有小,曾经“一个人挣钱一家人花”,日子紧紧巴巴的。脱贫攻坚期间,焦拴红的小女儿读书享受了“两免一补”,家里养上了“扶贫蜂”,生活逐渐有了起色。这两年,大女儿、二女儿都考上了大学,小女儿也上了高中,焦拴红一家的经济负担又重了起来。

“了解到焦拴红的情况后,省工行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商议,给他们家送去了‘帮扶牛’,还给他父亲安排了村里的公益岗。”驻村工作队经常让专家上门指导他们家养蜂、养牛。“家里的生活有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关照,我在外打工心里也踏实了。”焦拴红说。

“以前焦拴红都是在工地打零工,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自从学会了木工手艺,收入长了一大截。”据李永成介绍,旧院镇大伦坎村地处陕西、重庆、四川三省交界,交通便利,为了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外出务工,驻村工作队一方面为村民提供务工信息,另一方面组织大家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万源市里相关部门一有培训班,就推荐村民去学习。”

目前,工行四川省分行驻村工作队正在谋划依托当地自然条件,打造集梯田花海、营地帐篷、跑马体验、垂钓休闲、老屋民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

(通讯员: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