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以拓尔思网察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主要数据来源,对13类媒体平台往年同期及近期舆情信息进行梳理挖掘,分析评估8月整体舆情态势、评定舆情风险等级,预测潜在舆情风险点并给出应对处置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及企业开展工作提供舆情参考。
社会情绪方面,“厌童情绪”与性别对立议题可能加剧舆论撕裂;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升高,八一建军节、日本投降80周年等敏感节点易引发极端爱国主义营销,境外抹黑及历史虚无主义炒作或将多发;技术治理层面,政务数据共享新规实施后,数据泄露、权责划分模糊等争议或将引发公众质疑。此外,微短剧内容低质化、中美经贸博弈等风险亦需警惕。
拓尔思舆情分析师根据历年同期舆情数据、热点事件等信息,结合7月下旬舆情态势,现对8月做如下舆情风险预测,并给出相关风险应对建议。
在国家对于医疗行业严监管的高压态势之下,医疗腐败、过度医疗、“网红医生”等乱象仍存或滋生。公众或将“实习医生罗帅宇举报医疗腐败后坠楼身亡”、“男子手部外伤住院被要求检查前列腺”、“‘网红医生’商业营销”等个案上升到行业层面,对医疗相关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公正性产生质疑。此外,非法医美培训、来历不明的针剂如雨后春笋,不断吞噬着消费者对医美行业的信任。
#舆论或关联案例质疑医疗反腐成效
日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习医生罗帅宇坠楼身亡,其电脑数据中存在多笔转账记录及医疗腐败相关举报材料,引发舆论高度关注。舆论认为,该事件是医疗腐败问题与舆情危机交织的典型案例,背后折射出制度漏洞、监管乏力与公众信任缺失的多重矛盾。
40万元的“劳务报酬”被质疑是医疗腐败的“冰山一角”,“搞了8万块”的录音是否存在误导性剪辑,捐献的器官“合法”不等于“合理”……公众对举报材料的可信度存在争议。坠楼地点为需要翻越1.2米高的隔离孔且落地点距楼体达7米远,引发公众对“自杀”结论的物理可行性的质疑。医院要求家属签署“自杀认定书”后才归还遗物,补偿金从20万升至85.3万元的异常提速,加剧公众对“系统性掩盖”的怀疑。
该事件可能影响公众对医疗服务的利用效率,甚至可能导致公众在就医时更加谨慎,影响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未来,类似事件仍可能继续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负面信息和谣言迅速传播,对医疗系统的形象造成损害,甚至引发公众对医疗反腐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公正性产生质疑。
#过度医疗被质疑是患者的"隐形刀俎"
近年来,在国家对于医疗行业严监管的高压态势之下,过度医疗行为仍屡禁不止。一男子手部不慎被玻璃划伤,在医院缝完伤口办理住院时,却被告知需要进行前列腺、双肾、输尿管等多项看起来与外伤“不相干”的待检项目,引发舆论哗然。更令人费解的是,医生在面对病人家属的询问时,直接回答“如果不想做检查,可以不做”,引发公众对该医院存在过度医疗的猜忌。
相较于公众熟知的医疗事故,冲着患者钱包“动刀”的过度医疗,一般没有明确的伤害后果,患者往往无法察觉。且患者通常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只能“任人宰割”,吃下哑巴亏。加之依照现有的行政处罚手段,除直接关停外,最高只能对医院处以5万元罚款,以上种种都令过度医疗行为屡禁不止。
大象新闻:虽然涉事医生已被停职,但调查绝不能止步于此,“自罚三杯”式的处罚结果,处罚太轻,很难让医院长记性。希望尽快调查这场闹剧,有始有终,有错即罚,错后要改。让医疗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切实保障患者权益。
#医疗行业口碑或因“网红医生”遭重创
#医美风险吞噬消费者“变美”信任
央视新闻记者暗访“医美速成班”,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这些培训班打出“零基础培训”“包教会”“推荐就业”等口号,在快捷酒店会议室进行上课,仅两天理论知识培训后,培训师就指导学员互相操作针剂注射,快速“量产”非法医美师,甚至形成了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日前,就有一女孩因非法医美师给注射美容针剂而险些丧命。
此外,部分不法商家用模糊信息包装劣质产品,再加上消费者对于产品规格、适用范围了解不深,极易在非正规机构陷入“错用产品”“违规操作”的风险。有外科整形医生表示,目前还是“新产品”频出的高峰时期,机构也将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不断吞噬着消费者对“变美”的信任。
针对医疗腐败、过度医疗、“网红医生”等医疗行业乱象,建议将个案危机转化为行业整顿的契机,利用数据化指标替代主观评价,公开患者伤情与检查项目的关联性说明,重建“医患共治”的信任基础;发布《医疗科普内容红黑榜》,推荐权威专家账号,曝光虚假账号,形成对比效应,构建“清朗”的医疗科普生态。同时,针对医美乱象,建议开发“医美服务扫码验真”工具,确保消费者扫描机构二维码可查看医生资质、药品来源、手术记录等信息;建立“医美安全社会监督员”制度,招募消费者、媒体代表参与明察暗访,形成“全民监管”氛围。
近期,“外卖大战”卷土重来,美团、阿里(淘宝闪购+饿了么)、京东通过“0元购”“高额满减”等极端补贴策略争夺市场份额。目前,市场监管总局虽对上述外卖平台企业进行了约谈,但各平台的较量仍在持续。
#市场陷入“内卷式”竞争
非理性补贴正将行业带入“内卷式”竞争陷阱。美团高管王莆中指出,当前外卖单量存在“史无前例的泡沫”,部分城市单量激增4倍,但实际增量多来自补贴驱动的“订单转移”(如堂食转为外卖),未创造真实需求。人民论坛网评论称,当前外卖行业的竞争已呈现出“内卷”迹象:同质化的低价格竞争导致了平台企业与相关外卖商家的低利润;激烈竞争的高传导性,使得外卖平台与部分商家陷入“赔钱赚吆喝”的困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众号亦发文倡议:规范即时零售市场秩序,联合抵制价格补贴“内卷式”竞争。
#骑手权益和安全面临挑战
骑手成为平台博弈的“筹码”。各平台纷纷在骑手权益及福利方面展开“比拼”,但在此过程中亦存在不少实际问题,如部分平台权益承诺存在“兑现落差”;部分众包骑手无法获得同等权益等。此外,外卖订单的井喷式增长,给骑手带来巨大压力。平台通过算法压缩配送时间、规避社保责任,迫使骑手沦为“算法囚徒”,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量订单,不得不在高温天气下超负荷工作,过劳、中暑、交通事故等风险陡增。
#消费暗藏品质和服务隐忧
“外卖大战”短期补贴刺激下潜藏长期信任危机。补贴刺激下订单量暴涨,但运力不足导致配送延迟、餐品变质等问题集中爆发;部分商家为应对爆单使用饮品稀释、分量减少、预制菜替代等手段,食品品质严重缩水;部分平台被曝出存在“幽灵餐厅”(无实体店资质商户),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较大风险。此外,“0元奶茶”等过度补贴培养用户低价依赖,一旦补贴收缩或引发大规模用户流失与负面评价。
#中小商户面临生存困境
中小商户生存空间遭到挤压。平台要求商家参与补贴活动,否则减少流量推荐,而参与活动又需承担高额补贴成本。即便订单量增长,商家利润空间却被严重压缩,“增收不增利”,甚至“赔本赚吆喝”。尤其对于一些中小餐饮商家,本身利润微薄,难以承受长期补贴压力,经营成本上升,资金周转困难。堂食业务也因外卖大战受到冲击,消费者被线上低价吸引,客流量减少。商家不仅要面对高昂的平台佣金、营销费用,还要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问题,影响行业生态稳定。
首先,平台应优化算法规则,减少对价格和销量的过度依赖,转而关注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和商家创新等多维度指标,避免单纯的价格竞争。
其次,建立合理的骑手激励机制,保障骑手身心健康,同时优化配送路线以减少工作压力。此外,平台应加强与商家的透明合作,给予中小商户必要的补贴和流量支持,帮助他们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消费者方面,可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理性消费,关注产品质量而非单纯低价。
最后,行业协会应推动自律机制,抵制恶性竞争,同时平台需关注社会责任,推动绿色配送和可持续发展。
暑期出行进入高峰,公共场所儿童哭闹引发的集体“厌童情绪”亟待关注。同时,近期性别议题的差异化评判正加剧舆论撕裂,形成“情绪宣泄-舆论分化-极端对立”的恶性循环。这两类社会情绪若持续蔓延,不仅会削弱代际包容,更可能影响人口发展与社会稳定。
#警惕“厌童情绪”蔓延、泛滥
8月暑期出行进入高峰,关于儿童在公共场所哭闹跑跳引发矛盾的各类新闻或将增多,激化社会“厌童情绪”。若任由此类情绪蔓延、泛滥,可能会放大社会对立,甚至影响生育意愿。出现此类情绪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密闭空间矛盾易激化。高铁、飞机等空间狭小放大了儿童的干扰性。同时,部分家长因育儿经验不足或安抚手段单一,难以有效约束儿童,导致其他乘客因休息或办公需求受扰而爆发冲突。如2024年8月吉祥航空曾出现儿童吵闹被乘客关厕所“教育”事件。另一方面,社会观念差异与育儿焦虑叠加。当前,年轻群体对“公共秩序”的敏感性增强,部分人将儿童行为等同于“不文明”,而家长则面临“管教责任”与“儿童天性”的双重压力。
#警惕“性别对立”扩大、极化
近期,“南京38岁男子假扮女性偷拍与男性亲密视频”“大连工业大学女学生因私生活问题被学校开除”引发广泛关注。不少舆论围绕“性别议题”展开讨论:有舆论认为两起事件暴露出社会对两性行为的差异化评判,女性私生活被政治化上升至“国格”层面,甚至公然曝光个人信息,而男性同类行为却被娱乐化消解,官方通报也未提及当事人具体信息。但也有舆论认为两起事件都是按照学校、法律的规章进行处置,部分舆论故意将其引向“性别对立”。浙江宣传发布《谨防脱口秀滑向性别对立的泥潭》后,有舆论表示“浙江在水管喷藻还是喷粪中选择了喷女性脱口秀,弥补了余杭区以外人民吃不到屎的遗憾”,与民生热点关联下,性别议题再度闯入公众视野。若后续发生类似事件,或进一步加剧形成“情绪宣泄-舆论分化-极端对立”的恶性循环。
在厌童情绪方面,一是强化公共场所儿童友好设施建设,如在高铁、机场等交通枢纽增设亲子候车区与互动游戏空间,通过物理隔离降低儿童活动对他人干扰。二是立分层教育引导机制,如交通运输部门可制作《旅途儿童安抚指南》,通过购票系统推送情景式应对方案。三是主流媒体应加强儿童发展心理学科普,强调3岁以下幼儿自控力尚未形成的生理特性。
在性别对立方面,官方在发布类似事件通报时,应明确、详细说明处理依据与过程,统一男女同类事件信息披露标准,消除公众质疑空间。社交媒体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对故意挑起性别对立、歪曲事实的言论及时清理,封禁违规账号,同时利用算法推荐,推送理性探讨性别平等、尊重多元价值观的优质内容,引导舆论走向正轨,防止“性别对立”恶性循环加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